当前位置

让校园拥抱非遗,让家乡文化源远流长

来源: 
韶关市文化馆

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可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,使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,充分发挥非遗项目的自身作用。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、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。

image.png

一、陈璘的一生,起起落落,富有传奇色彩,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,这些故事不仅在粤北久负盛名,而且在我省的英德市、云浮市以及韩国的陈璘后裔中也广为流传。

挖掘陈璘所代表的精神与文化, 开展陈磷故事的传承和保护工作,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促进中韩两国文化交流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

2016年,《陈璘故事》被列入韶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image.png

互动环节:让学生讲述陈璘故事。

image.png

学生们积极举手参与。

image.png

二、客家织锦技艺是一种织布、织带、编织毛衣、帽子、毛裤等客家衣物、饰品的编织技艺流行于翁源县各地。

翁源县绝大部分为客家人,自古就有利用棉纱、生丝等编织材料织布、织带等各种织物的传统。在古时,翁源客家人几乎家家都有织布、织带等工具。每个女人都会织锦。女孩出嫁时通常却要自己织锦作为嫁妆。用来背小孩的背带是最常用的织锦,在女孩子结婚时,背带又是必备的陪嫁品。赠送背带,寓意婚后新娘带儿带女,多子多福。在小孩做满月时,背带、小孩的衣、裤、帽、鞋也是上好的送礼佳品。

客家的婚恋嫁娶,家庭服饰、处处离不开织锦。客家姑娘从小就要跟母亲学习挑织技术,结婚时必须有一件自己织的织物做嫁妆。这样的习俗代代相传,沿袭至今。纵然时代交替发展,许多女孩和妇女却仍有编织毛衣的习惯。

2019年11月,客家织锦列入翁源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image.png

互动环节:让学生们触摸、观察织锦,深入了解非遗织锦的魅力。

image.png

三、翁源客家山歌,以翁源客家话演唱,故名。传承于翁源县各乡镇。“翁源客家山歌”曲调有两类:一类是龙仙山歌调;一类是礤下山歌调。龙仙山歌高亢刚劲,音调较硬;礤下山歌调圆润柔软,音律上多见半音和装饰音。

翁源客家山歌多是随口而出,即兴编唱,可以一曲多词,反复演唱。多以独唱(也称放唱)、驳唱(也称对唱)为主要演唱形式。唱歌地点不限,以山野、田头、路途、禾坪等地为多。

翁源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抒发威情、表达理想、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形式。具有学术价值、人文价值、认同价值。

image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