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新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舞春牛

来源: 
韶关市文化馆

舞春牛 ,又称春牛舞。新丰县一种喜庆丰收和祈祝新的一年获得更好收成的传统舞蹈。为报答牛的功德,颂扬牛的勤奋,弄条牛的模型,以牛和人们农事活动为内容进行尽情歌舞的一种表演形式。

21.jpg

清同治5年(1866),新丰县马头板岭村陈子恩高曾祖陈奕耕,带着陈植丙祖父陈传炉,同连平县隆街镇沐柯村的欧阳田,在板岭村陈屋坝开始组建春牛队。曾活动于新丰、翁源、连平各地,流传至今已有150年历史。   


 舞春牛表演时间原为农历二月初二,“惊蛰”季节前后。“惊蛰”有“牛藤直”之称,“舞牛”意为庆祝开耕“祭牛”,表现劳动人民对五谷丰登的期望。现在多在春节期间举行,以贺岁、节庆为主。表演者共六人:牛郎一人、村姑(挑花篮)二人,农夫(驶牛)、太公、白鹤各一人。全舞共四节:1、“贺年”。鼓乐声中,牛郎、村姑与春牛载歌载舞,向乡亲们庆贺新年,恭祝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、人人平安。2、“开耕”。牛郎在《春耕曲》中架上牛轭,做驶牛犁田、耙田动作,耕田毕,牛郎卸下牛轭休息,春牛在一边吃草,村姑表演播种、插秧。再现春耕劳动过程。3、“戏牛”。春牛脱缰狂跳乱跑,牛郎赶上欲穿牛绳,被牛角抵弹跌倒,牛郎束手无策。村姑在《爱牛曲》中抚摸春牛,牛驯服地到河边自由戏水、搔痒,牛郎顺势抱住牛头,穿上牛绳,牵牛至一边休息。4、“丰收”。在《丰收曲》中,牛郎、村姑喜洋洋地收割、打谷,挑起金谷与牛共舞,欢庆丰收。太公、白鹤亦随着各节陪伴表演。

舞春牛历史悠久,积淀在民间,体现农耕,涵盖乡村民俗文化,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,传承着客家民俗文化传统,对研究客家风情,有重要参考意义,独具历史价值;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多样,具有文学价值;舞蹈技巧丰富多彩,形态各异,集歌舞乐一体,具有艺术价值。

2016年,新丰舞春牛被列入韶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